湖北墙材科技网
首页 » 产经大势 » 武汉城市圈首次达成同城化发展协议

武汉城市圈首次达成同城化发展协议

2021年05月21日  湖北日报

 

5月19日,武汉城市圈首次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9城市首次达成同城化发展协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秉承“九个城市就是一个城市”的意识,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经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以下简称“九市”)协商一致,达成五点合作协议。

规划同编

“九市”达成共识,要锚定“全国重要增长极”总定位,打造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共同编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并滚动实施城市圈同城化3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要点,在发展规划衔接、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联防联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与“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衔接。

交通同网

“九市”将夯实交通互联互通基础,打造一体融通基础设施网络。统筹推进市政设施改造升级、合理衔接,协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动城市圈机场群协同发展,推进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 “1小时通勤圈”和“1日生活圈”,携手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科技同兴

“九市”将坚持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引领全省创新发展。以共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抓手,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建设联盟,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建立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共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大平台,营造人才、资本、技术一体化布局的创新创业生态。

产业同链

“九市”将加强产业合作,提升城市圈经济形态,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共同推动城市圈优势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合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探索总部经济、共建园区、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合作模式,有序转移一般制造业,构建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符合自身定位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民生同保

“九市”将坚持民生幸福是城市圈最好的环境和软实力,抬高城市圈市民的幸福指数,引领全省公共服务提质扩面。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同城化“跨市通办”“一网通办”。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武汉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文化旅游、就医服务等业务一卡通用。推进生态城市圈建设,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

便捷 创新 开放 共享 绿色 活力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出炉

武汉城市圈首次联席会第一次会议上,发布了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省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重要要求,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发挥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引领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全面增强武汉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聚、综合交通枢纽联通、对外开放交流等功能,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市场联动、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建设“便捷、创新、开放、共享、绿色、活力”现代化城市圈,努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支点、全国重要增长极。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便捷城市圈

打造“1小时通勤圈”和“1日生活圈”。推动城市圈“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城乡通公交”,加快形成“123”综合交通网(武汉城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按照统一标准和时序建设市政通道,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加快推动近郊城际公交线路开通,探索推行圈内高速公路、城际铁路“月票制”。畅通农副产品输送通道。

共建综合性物流枢纽、协同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升能源水利互济互保能力。

着力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城市圈

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做强武汉创新引擎,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集中布局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立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共建开放、协同、高效的产业创新大平台,营造人才、资本、技术一体化布局的创新创业生态。

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

着力推动高水平协同开放

建设开放城市圈

加快建设国际通道与走廊。发挥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建设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门户,推动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以阳逻港、黄石港(棋盘洲新港)、鄂州三江港、黄冈港、咸宁港为核心的沿江港口整合升级,建立健全中欧班列(武汉)运行协调机制,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大通道,加速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圈内城市依托武汉打通更多、更宽国际通道与走廊,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头堡”。

协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推进行政审批无差别化受理,推动标准共商共通、检测认证结果互认。积极对外开展“全球营销”,推进武汉“类海外”服务环境建设,复制推广“类海外”服务模式,实施城市圈国际政务服务环境优化计划。推动城市圈深化口岸合作,支持外贸企业就近办理通关业务,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用好武汉航空口岸过境免签政策。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建设共享城市圈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加快实施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共交通、旅游、户籍管理、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九同”工程,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城市交通、就医服务等业务圈内联网、一卡通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共建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探索异地养老服务机制。

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统筹建设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公共管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同城化。全面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办”。

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加强交界地带城市管理联动、建立毗邻地区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机制、探索城市圈智慧治理,提升武汉城市圈精细化治理水平。

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建设绿色城市圈

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统筹规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共建生态价值转化体系,打造高品质宜居城市圈,建设美丽湖北样板区。围绕环武汉主城区周边50公里左右生态区域,以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城生态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湿地景观群、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最大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集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协同推进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化“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设武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广绿色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使用,引导公众绿色生活,共同打造“绿色城市圈”。

着力改革完善同城化体制机制

建设活力城市圈

完善同城化推进机制。突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主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城市圈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疏密有致、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完善城市圈统计合作与交流机制,整合各城市统计资源,服务圈域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同城化利益分享机制、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统一市场建设规则。加快完善城市圈信用体系,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支持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武汉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发挥先行优势,创新交易机制,拓展交易因子,促进信息共享,共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要素市场体系。

十大工程打造示范型城市圈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同城化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城市圈将打造十大工程,建设示范型城市圈。

武汉新港港口合作建设示范工程:加快长江段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和汉江段港口一体化建设。推动港航营运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围绕500万标箱吞吐量目标任务,将武汉市内“水上穿巴”扩展成为城市圈“水上穿巴”,扩大政策覆盖面,支持有条件的港口拓展重要干线、支线船舶服务业务。着力推进集装箱一体化发展,加强长江与汉江的联动协调发展。推进汉江航道整治,加快汉江流域航道标准化、系统化治理,推动汉江支线船队建设。

黄石临空经济区对接光谷示范工程:以黄石临空经济区为载体,全面对接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智能产业,围绕产业布局、园区合作、要素供给、机制创新协同,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光谷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把黄石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鄂州市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工程:鄂州市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工程由鄂州市临空经济区与武汉市金控集团合作,投资7亿元,占地200亩,主要引进机械智能制造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等,力争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产业园。

孝感临空经济区示范工程: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创旅游和大健康等为方向,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以综合交通、仓储物流、新型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方向,促进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以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管理与服务等为支撑,促进关键生产要素双向互动,共同建设孝汉同城核心区、高端临空产业集聚区、文化与生态交融临空新城区。

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示范工程:打造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光电子信息产业带重要节点,强化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资源链接,积极参与光谷重大产业链分工,充分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溢和配套产业,将园区作为承接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省级重点产业配套协作区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移首选地,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转移示范项目。

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园示范工程:以智能终端元器件、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绝缘材料、大数据和软件服务为主攻方向,依托瀛通通讯、三赢兴电子、维达力实业、南玻光电等重点企业组建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香城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成咸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依托湖北科技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研发合作。全力打造湖北省乃至中部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发展基地和创新先导基地。

仙桃市产业协作先行区及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示范工程:规划仙桃市域东部国家高新区22.1平方公里拓展区,作为对接武汉产业的重要平台,配套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吸引产业人口1万人。依托“四基地两中心”打造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示范工程: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以益泰药业、人福成田、优普生物、通威生物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积极承接武汉城市圈大健康产业,打造湖北省化学原料药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示范园。

潜江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示范工程:着力打造长飞潜江科技产业园、微电子材料产业园,通过长飞、晶瑞、鼎龙等龙头企业的带动,持续引进关联产业,大力发展光纤光棒产业、微电子材料产业,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

跨市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推进通顺河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支持武汉、仙桃、潜江、孝感四市开展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积极打造以通顺河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流域整治样板。探索建立道观河流域、举水流域、倒水流域、梁子湖跨区县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安排中央长江水污染防治资金和省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优先奖励已开展机制建设的市、县及相关流域生态保护项目。探索推动流域区域联动执法,以长江、汉江、梁子湖、道观河、澴东湖等流域为重点,按照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一管理要求,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定期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综合执法检查和驻点执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