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凌晨1时许,武汉天河机场T1、T2航站楼关闭。在之后的5个小时里,该机场生产系统顺利完成转场切换,新落成的T3航站楼于当天清晨6点正式启用。这意味着中建三局人又为大武汉和湖北的发展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负责承建天河机场T3航站楼工程的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建材报》记者,中建三局人在建设该航站楼时采用了许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头号工程的顶尖会战
驱车从武汉机场高速下来,远远就可以看到T3航站楼绵延磅礴的身姿和那高高耸立的航空塔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雄浑壮美。
而在令世人惊叹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施工难点。全国机场扩建面积之最,世界第二、国内最高航空塔台,华中地区最大机场深基坑,华中地区最大面积钢屋盖,机场原有运营设施拆迁导致区域工期延误高达17个月,而总工期不变……作为湖北省头号工程,天河机场T3航站楼施工难度历史罕见。
特别是作为机场三期建设的核心工程,T3航站楼周边交通中心、城铁、地铁、飞行区、机场主进场道路及隧道、综合管廊等配套工程同时施工。在建设高峰期,区域内集结了超过30家施工企业的近万名建设大军,放眼望去,施工塔吊林立、基坑遍地,各类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场面极其壮观。
为此,中建三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司项目部加强与武汉市机场前线指挥部、机场扩建指挥部的沟通对接,确定了以T3航站楼为龙头、为中心的施工规划,统筹对所有单位的施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统一服务。着力解决制约各参建单位施工用图、用材、交通道路、材料堆场等影响工程推进的困扰与难题。通过深化设计排除各专业相互干扰3892次,对总平面进行了78次优化调整,调剂办公生活用房175间给甲指单位,满足1400余人生活居住;召开了212次总承包协调会,有效破解了各种制约施工进展的重大难题,保障了工程平稳、有序、强力推进。
不让一张纸屑卷入停机坪
对于建设者来说,除了工程施工自身的难点,还要充分考虑一个更为关键也更为棘手的环境因素——T3航站楼被飞行区包围,一切拆除重建工作必须在不停航的前提下进行。
不停航施工意味着什么?一边是机场跑道,一架架飞机轰鸣起降,秩序井然;另一边是繁忙的施工区,工人施工时可以感受到飞机起降的气流。而根据机场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必须完全保证两个区域完全隔绝开来,尤其是对于施工现场常见的漂浮物,就算是一张纸屑飘入停机坪,都可能造成无法预估的安全事故。
“就像戴着镣铐在跳舞,尤其是在拆除T1航站楼时,一边是紧箍咒般的工期压力,一边是高压线般的安全压力,整天神经高度紧绷”,参与天河机场T3航站楼建设两年多来,项目生产经理王延斌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停航施工。
“当时工程围墙离停机坪最近处仅3米,拆除过程中,一旦飞溅的石块、装修板掉入停机坪内,都将给飞机带来安全隐患。”王延斌说,就连细微的尘埃也不能卷入停机坪,否则会飘进飞机的发动机内。
对此,项目部拿出了多重防护方案:在工程与停机坪之间修建3米高的铁网墙加5~6米高的围挡;大型洒水车同步降尘;裸露土石覆盖绿色降尘膜;同时针对很多工友存在的好奇心理,安全员每天进行安全教育并加大巡查力度,避免工人近距离靠近停机坪。最终,100多名建设者24小时不停歇精细施工,仅用3周时间就将2万平方米航站楼顺利拆除,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一周。
科技助力楚凤腾飞
在紧迫的工期压力面前,快速履约不是一味蛮干,而是需要技术支撑的巧干。项目部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和技术创新的作用,将工期压力化解于无形。
T3航站楼的主楼,需要由3500余根工程桩来托举。项目创造性地使用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使该技术在我国南方地区成功“首秀”。在建筑高度114.95米的全国最高航空塔台施工中,项目率先采用国内最新的混凝土爬模浇筑施工工艺,创下了中国民航史上空管塔台建设之最。项目创造性地将房建领域刚刚兴起的“跳仓法”应用到机场施工中,代替传统的后浇带施工法,对航站楼区域分块进行张拉,为项目节省工期两个多月。
项目还依托信息化的力量,成功将BIM技术应用于楼前高架桥钢筋建模、翻样、数控加工全过程,并成立了三局首个钢筋工程BIM研发中心,也是武汉地区第一个试点项目。该“数字车间”在试点区域加工钢筋1700多吨,产生废料由3%降到不足1%,大大提高了钢筋加工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施工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
在针对工程重难点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项目还鼓励员工的小发明、小创造,对全员技术创新加大投入。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刘军安为带头人的技术创新团队,先后创造了硫酸纸识图法、装配式路面、可循环式吊筋等创新成果,不但增加了工效、节约了工期,还累计降低成本近120万元。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绿色
天河机场内及周边种植了60多种、共计6.5万余株乔灌木,让旅客在天河机场一年四季均有花可赏,完全达到了武汉市长万勇提出的“绿满机场、花开四季”总体要求,真正让四方旅客看得见树,赏得了花,忘不了机场。
除了航站楼外面看得见的绿色,走进候机大厅则处处体现着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充分感受得到的环保新风。一走进航站楼,脚下是让整个机场冬暖夏凉的“毛细管”空调系统,该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空调系统,利用水作为介质,洁净高效、节能环保,天河机场T3航站楼在6万余平方米机场地面敷设该系统,创造了公民用建筑运用该工艺的规模纪录。
抬头向上看,满是菱形镂空状的吊顶,自然光透过天花板小孔的层层过滤,射进室内,营造出“星河璀璨”的室内景观,体现荆楚文化的恢宏气质和浪漫情怀。漫步于航站楼每一层,高透光的巨型玻璃幕墙使航站楼显得通透大气,现场近2000块玻璃幕墙,竟然没有两块尺寸是完全相同的。为保证透光性,避免影响视线,T3航站楼选用了各项数据较折中的绿色玻璃。为保证安全性,除采用钢化玻璃材质外,还使用了“玻璃+软胶+玻璃+真空+玻璃”的5层结构。在武汉酷热的夏季里,玻璃幕墙和暖白色金属外围护体系还可最大限度减少进入室内的辐射热能,有效降低能耗,减少运营成本。
除此之外,机场内部使用可再生建筑垃圾制造而成的EPS轻质隔板墙替代传统砌块墙体,不仅节能环保,同时还具有节地、保温、抗渗、防火、隔音等特点,且安装速度快,节省了大量工期。楼顶的灯大多采用LED节能灯,屋外的虹吸雨水系统也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在这里,中建三局人不仅仅是在建设一座机场,还是在创造一件充满艺术美感、蕴籍环保理念、饱含生命灵性的建筑精品。
大城之翼,搏击长空。中建三局有关负责人自豪地说:“天河机场T3航站楼就像一只美丽的凤凰。它的启用,必将为湖北进一步改革开放拓展更远更畅通的航线,同时也为中建三局的再次腾飞开辟更为广阔的天空。”(驻湖北记者 阎友华 通讯员 程 超 李 健 张庆锋)